Rss & SiteMap

上虞区户外运动协会·漂流蜗牛社 http://www.0020000.com

漂流蜗牛社
共1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徽杭古道三日行

1楼
山泽女孩 发表于:2004/4/15 11:52:24
我们的徽杭古道徒步之旅是从逍遥乡开始的。这名字让人浮想联翩。我觉得这里面可能有些故事,是你我所不知道的。文化可以不在书本典籍中,也可以不被改造和消灭,而是藏身于普通人群的实际生活中,依附于一砖一石这样的物质之上。如绩溪处于徽文化的中心,前面的村名河名马头墙壁画,还有这古道,也许都能告诉后人曾经辉煌的徽文化的一些信息。历史和文化一直鲜活如初,只是隐藏在某个角落,等待你的发现。 无梦到徽州 五十多个相互不认识的大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国庆节的第二天早上,我们从浙大紫金港校区出发, 开始了这次由浙大旅行者户外运动俱乐部组织的徒步穿越徽杭古道之行。 八点出发,校车由杭州开向安徽绩溪。一路崇山峻岭,徽杭高速正在修建之中,巨大的桥墩和削平的山体,让人惊叹人的伟力,也使我们看到人类的行为对自然造成的喜忧难料的影响。 一路美景连连,让人惊艳。窗外不时可见隐在山谷中的村庄,徽派民居,跨河木桥,耸立的牌坊,以及高高的马头墙上的漂亮绘画。让我难忘的还有一条有着清清流水白色卵石河滩的小河,名字叫做扬之河。让人不禁想到《诗经》中的那一句诗:扬之水,白石皓浩。好美的名字! 车过安徽绩溪县,下午三点多到达伏岭。汽车返回,我们自镇上出来,朝着远处的峡谷进发。路边多是收割后的农田,没有千里稻香,只有稻草人站满田埂。有当地人在翻耕土地,不是机械或畜力,而是完全依靠人力使用简单的工具。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人多地少,多被大山包围,但生存空间的压迫和资源的限制并没有使徽州人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他们筚路蓝缕,开山劈石,于是有了这条百年交通要道——徽杭古道。这条二十公里的崎岖山路大大缩短了出山的路程,比以前走昱岭关短近百里,一代代徽人从此走向江浙,走向全国,徽文化也从此泽被神州。我想这不只是一条山路,也代表了一种文化的突围和一段先人创业的辛酸历史。而我们今天重走的目的和体验完全不同。 我们的徽杭古道徒步之旅是从逍遥乡开始的。这名字让人浮想联翩。我觉得这里面可能有些故事,是你我所不知道的。文化可以不在书本典籍中,也可以不被改造和消灭,而是藏身于普通人群的实际生活中,依附于一砖一石这样的物质之上。如绩溪处于徽文化的中心,前面的村名河名马头墙壁画,还有这古道,也许都能告诉后人曾经辉煌的徽文化的一些信息。历史和文化一直鲜活如初,只是隐藏在某个角落,等待你的发现。 古道难,难如上青天 跨过所谓的“江南第一桥”,我们的古道之行正式开始。此时下午三点多,天空阴沉欲雨,山谷中来的风吹得人打颤。按节令,正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出发地杭州城桂花飘香,而这里空谷来风,击叶振华,没有菽桂可以回旋,却在云水之上激荡。小路伸向悬崖,真正的古道行开始了。 说到古道,其实我国历史上的古道有很多种。一种其实是官道、大道,比如古人灞桥送别的古道,可以行车,宽大得很;所谓“长亭外,古道边”,大概也如此。有些是关外的大道,如阳关古道,荒凉旷远,像《阳关三叠》中的景象展现眼前。西风瘦马相伴的山野古道,小而崎岖,有时也有小桥流水人家。但我觉得最有魅力的古道不是这些。最有魅力的古道是建在悬崖峭壁上。如果你坐船看见过三峡岸边石壁上的小道,如果你有幸走过茶马古道,你就会知道这种风景的动人之处。绝美的音乐多是悲凉的曲调,绝佳的风景多在险极的山巅。 徽杭古道同样如此。 在江南第一关一线,走古道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沿着峡谷左边山体开凿的石道好像悬崖上划过的一条丝线,飘逸飞升却绝不安全。在这一千四百多石台阶上落脚必须步步小心。整块石头做成的石道宽度不过半米,右边就是近于垂直的石壁,有些石阶看上去悬在半空里。而往上看,一直到峰顶的山崖深入云雾,又像是要倾压下来,令人目眩头晕。路上到处是渗水的黑色石壁和青苔,落脚时战战兢兢,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海拔迅速升高,路上的感觉正如诗中所说,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加上心情的紧张,我们很快汗湿重衣。 “江南第一关”是第一个休息点。远望关口就像古道这条丝线上打的一个结,站在关口才知道第一关果然气势不凡。它就好像悬崖上的一个阳台,下临不测之深渊,俯视深涧巨谷,有万夫莫开之架势,难怪当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赞为江南第一。其实它本身只是一个二米多高的小门洞,其气势完全来自地势。这和北方的雄关形成鲜明对比。 仗剑高歌游侠行 初出关口,依然险峻。古道所在山脉海拔有一千多米,加上潮湿气候,可谓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我们都纷纷找竹杆木棍作武器和支撑,以刀剑名之,笑称浙大游侠,一时刀光剑影,怪招迭出,煞是热闹。 山势渐高,天色渐晚,隐约可见秋天的山林色彩斑斓,在云雾中隐现。深谷变成了山涧,又成了小溪,石板路面也渐渐被茅草掩盖。路边有山核桃树的地方,常有山居房子掩隐在青松翠竹之中。山民有的负薪而入,有的门前闲聊,看我们一群过客匆匆。不时有小屋透出柔和的灯光,使饥寒交迫的我们浮想联翩。 寒冷成了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为了驱寒,我们把所有的衣物都穿上,把能吃的都塞进嘴里。有男伴的女同志,虽然天寒翠袖薄,却有修竹可依,让其他人羡慕不已。 漫漫长途怎度?寂寂山林何堪?还好我们可以唱歌。从一二三四歌到团结就是力量,一帮人把会唱的军歌都唱个遍,以为自己在行军拉练。峰回路转,队伍长长,一首唱毕,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几个男生突然震天大吼,真有点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味道,可惜在这个暗无天日凄神寒骨的地方,陡然听到会当作鬼哭狼嚎。 劫后余生 过了第二个休息点,我们不得不拿出手电赶路。浓雾使光线照射到的只是脚下小块范围,四顾茫茫,一无所见,只一条隐约的光路缓缓向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我们顾不上欣赏美景,也没有了浪漫心情。风萧瑟而并行兮,天惨惨而无色,一阵荒凉的寒意从心底升起。 到晚上八点,还不知道要走多久,大家的忍耐力到了极限。想到古人常常是一个人挑着重担走过,不由得不让人佩服。作家路遥说过,只有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恋般的热情才可能成就某项事业。其实人生之路亦如这古道,常常极其狭窄险峻,而且不知道目的在何方。想百年前,胡雪岩和胡适走在这路上时,都只是默默无闻不知道前途在哪里的少年。一直怀着意志和热情不放弃才是人生成功的诀窍。 营地来人接应让我们松了口气。当大家看到远处营地小屋透出的微微灯光时,都被一种巨大的自豪和成就感包围。五个多小时连续不断地上山,终于到达了这一行程的最高点,也走完了最艰辛的一段。我们欢呼着奔向营地,心情无比畅快。我想这应该就是古道之行的最大收获,就为这劫后余生的满足和快乐,这次行程就值得了。 孤灯夜雨宿山中 这个名字叫“徽杭之家”的营地十分简陋,没有床休息,也不能洗澡,只能吃简单的饭。于是饭后第一件要紧的事情就是搭帐篷。看着自己辛辛苦苦背上山的东西在手里很快变成一个漂亮而舒适的小窝,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搭帐篷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是户外活动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这个营地很多人第一次学会了这项本领。 帐篷刚刚搭好,一伙人就在小屋一侧的空地劈柴点火。篝火很快燃起来了。红的火苗在雾气迷蒙的山谷里跳跃。大家围火而坐,乱侃一通“孤山夜话”。巨大的斧头劈得松木四溅,金黄色的木芯在火中一闪,化成一阵带火星的轻烟,升腾消失在迷离的夜雾里。我从远处看着这山中的小屋、小屋旁边的篝火,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我仿佛实现了我的梦想,正身在新疆美丽的哈纳斯湖边,劈柴喂马,我的小木屋在我身后,细袅孤独的炊烟缓缓升起。 可惜雨越下越大,很多人只好跑进屋里。营地的一个小男孩很认真地在看语文书,又高兴地看我们给他拍的照片。不久亮出他那有特色的男性嗓音,唱起歌来。我们都安静下来,静静地听这歌声回响在这山谷中的木屋里。 我就穿了一件单衣,冻得几乎没有感觉了。俱乐部的头儿南宫虽然自己也冷得不行,却执意把他的外套给我,让我很感动。我发现一路上俱乐部对每个队员都很关心,他们干的活最多最重,时刻为我们的安全担心。我们一路能平安愉快,他们有很大功劳。 十一点之后,大家都要睡了。睡时发生一点意外,有人钻错了帐篷,黑暗中叫声连连,鸳鸯惊起,随即笑声一片。 欸乃一声山水绿 早餐简单的稀饭馒头都成了绝佳美味。今天的行程是下山,应该会轻松很多,大家都放松下来。走出门才第一次看清楚昨晚呆的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这个房子建在山坳里惟一的平地上,四面青山,檐前流水,一排竹篱笆围着,帐篷就搭在屋前的空地上。最近的邻居只怕也在十里之外,的确是一个山居的好地方。 对于山居,明朝人陈眉公有名言,曰山居胜于城市,盖有八德:不责苛礼,不见生客,不混酒肉,不竞田产,不闻炎凉,不闹曲直,不征文逋,不谈伍籍。不过我想这也太理想主义,除非是身在蓬莱仙岛。但山居自有妙处。古人曾问,寂寂空山,何堪久住?隐者回答:多情花鸟,不肯放人。隐避俗世,钟情山水,多是文人隐士所为,然而与一般百姓无涉。而百姓的山居,也无涉潇洒,只是生存而已,就如同我们路上看见的山居人家一样。 早上九点多,雨终于小了,我们开始了下山的行程。在温度只有几度的山顶冒雨行进,没有想到老天却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刚开始还有小雨,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峰上行走,只见云雾环绕,十米外皆白茫茫一片,人如同驾雾腾云一般。海拔渐低,雨也小了,云雾开始可以看出端倪。在黛色的山峰背景下,白色的云雾翻腾奔涌,人像处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云阵从山顶奔流而下,如万马出厩,气吞山河;有从山谷喷涌而上,如惊涛拍岸,很快将整个山峰掩没。古诗有云,一丘一壑也风流,正是此间景象。我们一个个袖挥雾气,衣染松云。 然而更神奇的还在后面。雨终于停了,天气也好起来 ,云雾也开始隐遁其形,壮观的景象于是展现眼前:云雾像轻纱一般迅速飞过,一座怪石嶙峋青松如阵的山峰露出真面目。大家都忘记了走,为这不期而遇的美丽欢呼不已。这是一幅流动的画,虽然没有“山巅一抹斜阳”的诗情,却有“欸乃一声山水绿”的画意。这是一路上最美丽的时刻了。冉冉的晓岚朝雾在林木间升起,蒸腾,又散去,凝静的天空明丽而超逸。云收雨过,山高水泠,小桥流水飞红;雨余秋更清,雾去峰尤翠,碧空雁过无踪。谷底的村庄也一下子出现在脚下,仔细看隐约可见田夫草际归,村童雨中牧,好一幅桃源山居图! 队员们一路走一路拍照,欢声笑语下山来。在山下小溪里清洗一番,目的地昌化马啸乡已经在望了。 马啸乡沿着峡谷很长,这个名字让人想起金庸的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但是我们在这里没有看到马,牛倒是很多。马啸乡在峡谷中一段是一个很美丽的村子,随便在路边一看,都是门外一渠水,墙头数点山的景色,而走在那村中的小巷子里,你会看见青石乱铺,吊兰低垂,檐角巍然。门上挂着铜环,瓦上长着秋草,白墙灰瓦的房子傍着翠竹和高大的银杏,感觉这里平凡的生活铺展如流水,让我们这些匆匆过客频频回顾,留连忘返。 沿着宽广的柏油路走到谷口,空中忽然浮动着一条洁白的云带,如同好客的主人为远方来客献上的哈达。 十八龙潭 由于傍依古道,十八龙潭成了我们的重要一站。对于精力疲惫的游人来说,这里是绝好的休息游玩之地。它其实是石长城景区的一部分,周围有大小石门。十八龙潭则以瀑布和溪涧著名。这里交通很好,公路直达门口,两边高山耸峙,翠色如屏,让人心旷神怡。 在十八龙潭大饭店吃到了一路上最可口的饭菜。特别是这里的姜汤,强烈推荐。 十八龙潭是一个喜欢真山真水的人游乐的好地方。头上高峰入云,脚下清溪见底,沿着在崖际蜿蜒的木板路攀登,你可以看到红叶飘落于碧潭之上,娃娃鱼跃出水面。当然这里最值得一看的还是瀑布。 祈雨瀑从半山腰石壁直泻而下,老远就看见,极有气势。它的风格应该是凌厉磅礴的,狂飙天落,洋洋洒洒,如鼓似磬。我们做瀑降运动也在这里。男女队员系好带子,从三十米高的瀑顶降下,在如玉四溅的水雾中腾跃,直落谷底。而藏蛟瀑则深藏在小山谷里,如山中幽兰,家中闺秀,有心人才会和它不期而遇。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瀑布之一,恬淡秀逸,白练袅垂,如琴似瑟。我以为,到十八龙潭不可不看藏蛟瀑。 在青山绿水之间搭好帐篷,一宿无语。第三天成了大家的自由活动时间。拍拍风景,尝尝野果,有闲心还可以在溪水中沐面濯足。路边有当地人的小摊,以卖山核桃为主,可作纪念。 下午三点,我们打点行装,踏上回杭州的汽车,三天的古道之行结束。离开前我们处理了垃圾,以实践俱乐部“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的宣言。 徽杭古道徒步指南 地点 安徽浙江交界 路线 安徽绩溪伏岭乡到杭州临安昌化马啸乡.古道约四十余里。建议可以先乘车到安徽绩溪伏岭,到达古道开始处,走过全程从昌化坐车回杭州等地方。因为安徽这边车辆可能不很方便。 特点 全程都是山道,多悬崖深谷,有一定危险性,补给困难,应该准备充分。 这是一条比较经典的户外徒步旅行路线,不是很长,难度也不大,尤其适合喜欢户外的年轻人,到这里的大多从沪宁杭长三角地区的自助游团体。 古道行程 可以灵活安排。一天:早上从伏岭古道出发,中午在半路“徽杭之家”休息,下午可到终点。两段时间大约为四小时和三小时。 两天:中午到伏岭,下午出发,晚上在山上“徽杭之家”露营。第二天下山。 三天:第一天到伏岭休息,可以看看当地有特色的民居,也是拍摄的好地方。第二天出发,第三天在昌化,看石长城景区。 要露宿的话,帐篷等装备要准备好。 费用 由于古道尚未开发,一路不要收费。花费都是个人饮食和团体装备。我们三天花费在250-300之间(十八龙潭门票30元)。 出行时节 个人认为秋天是走古道的最好时节。而冬天可以看到南方难得的冰雪景色。但建议注意天气,下雨会很麻烦,当然云雾景色不错。
2楼
山泽女孩 发表于:2004/4/15 11:54:49
我怎么传不上照片呀,
3楼
songge 发表于:2004/4/16 9:31:53
脚柿正常格。
4楼
山泽女孩 发表于:2004/4/17 17:16:43
算了,不传了, 烦也烦死了,
5楼
℡加淚の咖啡 发表于:2004/5/2 13:52:25
?
6楼
tititoto 发表于:2004/5/8 19:00:34
妙文,在配美图就更完美了,嘿嘿...
7楼
马铃薯 发表于:2004/5/8 20:43:42
太多了吧,看得我眼睛都酸了!!!! 以后分章节写吧。
8楼
山泽女孩 发表于:2004/5/12 9:04:01
呵呵,不发意思哦,
9楼
丁丁历险 发表于:2004/5/12 13:03:45
嘿嘿同志,忘了写古道上还有很多的,,,,牛务,,,
10楼
宁子 发表于:2004/7/26 21:55:40

文笔一流,不错不错

不过徽杭居然走了三天,行程拖沓了点.徒步的距离加起来不过三十里山路,本来一天就可走完的,通常人们为了体验露营的乐趣才分成二天,在野猪堂或徽杭之家露营一宿

共1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0 - 2002 漂流蜗牛社 浙ICP备1102914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760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15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