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后,聚会颇多,一向喝饮料的我一改往常,也许有点兴奋,喝了不少红酒。那红得诱人的葡萄酒哟,啜几口,顿时满脸绯红,再啜几口,心竟“嘭嘭”地跳个不停,头晕乎乎的,自己也不知酒量到底如何,有时就傻傻地干。
看着友人一杯一杯痛快淋漓地畅饮,真不知他的肚里藏了多少酒精。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始终与华夏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数不清的文诗词曲中的妙笔佳章,都可不少了对酒的钟情。三国时曹操煮酒论英雄,楚汉相争时的鸿门宴,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
古往今来,无论是豪门权贵,文人墨客,抑或是俗子凡夫,大多与酒难舍难分,“酒文化”至今经久不衰。
小时候,常看着父亲亲自酿米酒,他把酿缸,藏在灶间的稻草堆里,盖上蓑衣,保持一定的温度。我们姐妹几个是盼星星,盼月亮地围在那缸旁。待到满屋酒香四溢时,我们各拿一小小的酒盅,放肆地饮几口,那滋味不是甜的,而是醉熏熏的,至今也能回味到。
工作之后,欢聚宴饮,我自然归于优雅女士一类,老老实实地喝着饮料,偶尔沾点啤酒。席间看到豪爽痛饮者有之,遮掩推辞者有之。那时与众人一样,不停地夸前者真爽,酒风甚好。
三年前,亲眼目睹了一位良师英年早逝之后,让我对酒有了一定的戒备之心。
在他确诊病情之前的一个月,我们一起聚餐。他边捂肚子,边拿酒杯与朋友解释:“自己胃不好,只能少喝一点。”但还是一杯杯地敬。完毕之后,又拿着一杯满满的白酒,到邻近的包厢觥筹交错。
我一直在想他的病逝多少与酒有关吧,应酬较多,酒量一般,况且他的酒风甚好,结果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时流行一首歌《丁香花》,忧郁的调子,让我越发伤感。
就这样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位口碑甚佳的好人。
从此我对酒是敬而远之了。
如今酒后驾车,问题很严重哇.
春晚上有一句经典:设个酒后专线!
关键看酒量啊,能喝的喝不死